河北党史百年百事(21-30)

(21)黄土岭战斗

日军“蒙疆驻屯军”最高司令兼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号称“名将之花”。1939年11月3日,晋察冀军区部队在聂荣臻司令员指挥下,于涞源雁宿崖设伏,一举歼敌500余人,使得阿部规秀发怒。接着,涞源等据点之敌1500余人,在阿部规秀率领下,于11月4日从涞源向雁宿崖方向进犯,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报复。晋察冀军区部队以一部与敌接触,纠缠扭打,若即若离,再次使求战不得的阿部规秀大怒。最后,阿部规秀上了圈套,引兵直追,进入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黄土岭预设的伏击圈。经过激烈战斗,阿部规秀等900余人被击毙。此役使日本侵略者大为惊慌,哀叹“名将之花,凋谢在太行山上”。

(22)邯长战役

为打破日军分割太南、太北的封锁线,改变太行根据地被日顽夹击的不利形势。1939年12月,八路军总部决定乘日军换防战斗力削弱之机,发起邯(郸)长(治)公路破击战。12月8日至26日,在八路军129师司令员刘伯承指挥下,129师主力及晋冀豫军区部队联合115师发起邯长公路破击战。此役共毙伤日伪军700余人,收复了邯长公路黎城至涉县段的大部分据点,恢复了太南与太北的联系,打破了敌人对太行根据地的分割封锁。

(23)“淀上神兵”雁翎队

活跃于冀中白洋淀地区的水上游击队。1939年日军侵占新安县城后,强迫白洋淀猎户交出打野鸭的猎枪和大抬杆等武器。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,中共新安县委组织水上猎户成立水上游击队。游击队以大抬杆为战斗武器,为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,人们在信口处(点火处)插上一根雁翎。后来县委书记侯卓夫将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。从此,雁翎队的名字响彻冀中平原。雁翎队活跃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,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过往的船只,袭击“扫荡”的日军,打击汉奸、伪军,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(24)参加百团大战

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动的一次对日军华北交通干线的全面破袭战役。河北各根据地军民在“不留一条铁路,不留一条枕木,不留一座桥梁”的口号下,积极踊跃地参加破袭战。晋察冀部队在冀中部队配合下,分左、中、右三路纵队破袭正太路平定(不含)至石家庄段。冀中区抗日军民24万余人参加破袭战,对平汉路石家庄至涿鹿段、北宁路平津段以及石德铁路、津浦铁路、沧石公路、平大公路等进行破袭。冀东区发动群众万余人配合主力,对北宁铁路开平至古冶段及公路、桥梁和通讯设施进行破坏。冀南区共抽调8个主力团及五分区各县游击队参战,使日军华北交通干线全面瘫痪。

(25)潘家峪惨案

潘家峪位于冀东根据地的腹地,冀东军分区的一些重要机关曾先后设在该地,日军多次“清乡”都以失利而告终。1941年1月25日,在唐山日军守备队的指示下,驻丰润的日军顾问佐佐木二郎指挥5000余名日军将潘家峪层层包围,把全村群众驱赶到村西大坑,在询问八路军去向无果的情况下,又将群众驱赶到地主潘惠林的宅院。群众发现院内布满柴草,四周架着机枪,掉头冲向大门口。佐佐木二郎下令屠杀,当即日军的机枪、步枪一齐开火,并引燃柴草。手无寸铁的群众虽作殊死搏斗,但最终只有29人逃生。此次屠杀致全村1230人惨死,31户杀绝,1100间房屋烧毁。为了向日军讨还血债,1941年3月,潘家峪幸存者组成“潘家峪复仇团”,投身抗日战争洪流之中。

(26)狼牙山五壮士

1941年9月25日,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狼牙山地区,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。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某部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、部队和群众转移。后又留下六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,掩护全连转移。

他们边打边撤,将日伪军引到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。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,他们宁死不屈,毁掉枪支,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。马宝玉、胡德林、胡福才壮烈殉国;葛振林、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,幸免于难。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,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,被人民群众誉为“狼牙山五壮士”。

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,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“狼牙山三烈士碑”。1959年5月重建,更名为“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”。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:“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,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。”

(27)地道战

地道战是抗战时期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战斗形式,是冀中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。为避免伤亡,1939年冀中群众挖单口防身的“蛤蟆蹲”,后来发展成多个洞口的活洞。1942年五一反“扫荡”后,冀中斗争环境异常残酷。为便于坚持平原对敌斗争,冀中区党委在总结地道斗争经验的基础上,积极推动地道的发展。在全区逐渐形成“四好”(好打、好钻、好藏、好跑)、“五防”(防水、防毒、防掘、防钻、防火)、“三通”(天通、地通、院户通)、“三连”(村落地道、联村地道、野外地道相连)、“三交叉”(高房、院内、地道火力交叉网和村边、街道、地道火力交叉网)的整体地道战阵地。到1944年初,冀中地道达2.5万里,并推广到北岳、冀东、冀南等地。地道战的广泛开展,对坚持和恢复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。

(28)长城线上“无人区”的斗争

日本侵略者为确保其所谓的“满洲国西南国境线”,从1939年秋开始至1944年春,在东起山海关九门口西至赤城县老丈坝的长城两侧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制造了横跨冀东、热河、辽西及察哈尔,范围涉及今河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北京、天津5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25个县(市、区)的、世界罕见的千里“无人区”。“无人区”主要包括“无住禁作”地带、“禁住不禁作”地带和“集团部落”(“人圈”)。

党领导“无人区”抗日军民进行积极反击,使日军的计划屡次受挫。如冀东5万余人坚决不进“人圈”,他们跑进废窑、山洞及长城上的烽火台,与敌周旋。并在八路军、武工队的配合下,开展抢收抢种护秋,不断痛击讨伐之敌。冀东八路军还组织挺进队,冲破“无人区”封锁线,拔掉据点,摧毁“人圈”,坚持“无人区”顽强斗争,直至抗战胜利。

(29)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

河北各根据地根据敌我斗争的不同情况,用不同的方法加强政权建设。在根据地基本区建立“三三制”政权,实行民主政治。这种政策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,共产党员、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1/3。通过开展民主选举运动,使河北各根据地的各级政权实现了“三三制”原则。游击区是建立和坚持“抗日的两面村政权”,抗日政权在斗争策略上实行“两面政策”。1944年在各巩固区、游击区、新解放区普遍开展了村政权的改造与健全工作,使抗日政权更加巩固。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,河北各根据地从1942年开始精兵简政。不断加强政权建设,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。

(30)开展大生产运动

1941年至1943年,由于日军的“蚕食”“扫荡”和“三光”政策,河北各抗日根据地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。为改善物质条件,保障抗战供给和军需民食,根据中共中央指示,河北各根据地在1944年和1945年连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各根据地建立了大生产运动领导机构,广泛发动群众,组织拨工组、互助组、复工队,进行开荒、平沟、开渠造井,扩大耕地面积和可浇地面积。在灾区,以开展生产自救为中心,组织农副业、运输业相结合的劳动互助。部队也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。为了指导改进农业技术,各地还成立了农业指导所,培训干部,组织劳动竞赛,建立试验组等。同时还组织起纺织、榨油、造纸、农具、医药、煤炭、熬盐等各种生产合作社,并发展了军需工业。

(来源:“河北党史”公众号)